陕西杨家湾就出土了数千件彩绘陶俑,有人有马,阵容整齐。但这些陶俑体积较小,大都在50-60厘米高,这可能与墓主人的身份有关。再者,这些陶俑的做工也远不如秦俑大部分比较模糊、型相类同。“汉承秦制”,相比之下,汉代比之秦代的厚葬之风有所减弱。汉代的明器雕塑在题材上更为广泛,为了使死者能在阴间依然享用生前的生活环境,开始大量出现陶制的粮仓、猪圈、锅灶、房屋以及鸡、鸭、狗、猪等充满了生活情趣的事物。从另一方面,也可以看出当时制陶工艺的进步,有许多陶质明器都外挂了赭色釉和绿色釉。这些明器也为研究当时的农牧业、社会结构等提供了形象佐证。
西汉的工艺装饰性雕塑也十分发达,其一为铜镜装饰。这一时期除了与前代大体相同的云雷纹、蟠龙纹以外,比较流行使用吉祥语,如“长相思、毋相忘、常富贵、乐未央”等等;乳钉纹也是这一时期的特点,在乳钉之间有人物、鸟兽等等。其二,西汉的金银嵌镶工艺也比较发达。是在铜制器物上嵌镶金、因、松石等不同材质的装饰,在填以黑漆,曰“错金银”。有代表性的一件作品为“错金银”博山炉,虽微熏香用的实用品,但其炉盖雕制成层次重叠的造型,这在汉代也十分盛行。
西汉的玉雕也是不可忽视的小型雕刻艺术之一。常见的有带钩、印牛、头饰、玉佩等等,以随葬品玉蝉、玉猪等。这些小型玉雕小中见大、选材精良、造型完整。
我们还可以从当时的建筑装饰构件上看到雕塑艺术的成就。史籍中所记载的建筑实物已荡然无存,“秦砖汉瓦”为我们提供了推想空间。西汉瓦当场以“”、“长生无极”等吉祥语作为装饰内容、动物纹样多采用“四神”(青龙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)。
在日常生活中,人们不再满足与仅仅实用,而是趋向于把生活用品制作得更艺术化。比如当时的铜油灯是常见的一种生活用品,从出土文物看,各种地位的人们所使用的灯具也有很大差异。为的是出土于河北满城的“长信宫灯”,以一个神态安详的少女形象为灯体,双手托起灯罩;结构很巧妙,整体为空腔以免烛烟四处散漫。再比如有一些随身佩带的腰饰、头饰或玉佩等,都是小型雕塑精品。云南省晋宁出土的“双人舞饰牌”,以镂雕的形式表现了两位翩翩起舞的人物,脚下踩着一条扭曲转动的长蛇,整个形象饱满而浪漫,结构紧凑。